原则 Principles by Ray Dalio

TL;DR

这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述作者Ray Dalio自己创业的经历,第二部分是作者自己在生活中的原则,第三部分则是作者管理运营公司的原则。

  • 个人总结的最关键的几条原则如下:
    1. 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现实状况是什么
    2. 失败 + 痛苦 + 反思 = 进步
    3. 保持极度开放的头脑和心态,每个人都不会是完美的,人们普遍难以接受自己的错误和弱点,我们需要互补能力者的帮助
    4. 创意择优-民主的理想状态
    5. 理解人与人的不同,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6. 从更高的维度看待事物的对和错

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 作者在最一开始就提出了第一个原则,即想清楚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有的人总说自己就是想要更多钱,但是作者提到金钱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东西,它只是你实现愿望所需要的东西之一,首先想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就能明确目标,少走弯路。

更聪明的做法是,先确定你真正想要什么,你真正的目标是什么,然后想想你为了得到这些目标需要做什么。金钱只是你需要的东西之一,但当你已经拥有了实现你真正想要的东西所需的金钱时,金钱就不再是你唯一需要的东西,也肯定不是最重要的东西。

独立思考并决定:(1)你想要什么;(2)事实是什么;(3)面对事实,你如何实现自己的愿望

克服人与生俱来的弱点

  • 我认为作者后面这几个核心原则都可以概括为让大家理解并克服人的弱点。作者认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大家各有各的优缺点,也几乎不可能有人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次次都作出正确的决策。

通常,当我们遵循自己的自然秉性做事时,我们可能考虑不到自身的弱点,这将导致我们走向失败

失败 + 痛苦 + 反思 = 进步

如果你没有经历过失败,就说明你没有努力突破极限,而如果你不努力突破极限,你就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努力突破极限有时失败有时成功,但都能带来好处

  • 失败和痛苦并不可怕,最求卓越就必须挑战自己的极限,挑战自己的极限就很可能遭遇失败和痛苦,重要的是失败之后怎么做。失败是成功之母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成功的人改变他们的做法,这使他们能够继续利用自己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而不成功的人不会这样做

大多数人在痛苦时不愿反思,而一旦痛苦消失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转移,所以他们难以通过反思得到教益

  • 作者也提到,痛苦不愿反思,不愿接受自己的错误和失败也是大多数人都有的缺点,作者提出“正确地失败”,即能够在经历痛苦的失败过程中吸取重要的教训,从而避免“错误地失败”,即因为失败而被踢出局。如果失败而不反思,那么将很可能以同样的方式再次失败。

实现愿望的五步流程

  • 如何行动呢?作者给出了他认为的五步流程,不断地找到问题,改变自己的做法,逐渐向目标靠近:
    1. 有明确的目标
    2. 找到阻碍你实现这些目标的问题
    3. 诊断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
    4. 规划解决问题的方案
    5. 实践方案,实现成果

保持极度开放

  • 作者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意识障碍”和“思维盲点障碍”两大障碍,即人们难以接受自己的错误无法理解自己看不到的东西
  • 想要克服这两个障碍,只依靠自己是很难的,作者提出我们应该保持极度开放的心态和头脑,借助可信之人和互补能力者的帮助,妥善处理“不知道”的事。

诚恳地相信你也许并不知道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并认识到,与你知道的东西相比,能不能妥善处理“不知道”才是更重要的

  • 首先要“知道自己不知道”,想想我们是否只从自己的视角看问题,同时判断自己对于该问题的可信度。
  • 作者这里提到可信之人的判断标准: 曾反复在相关领域成果找到答案(至少三次),被问责的情况下能很好地解释自己的观点。

和可信的、愿意表达分歧的人一起审视你的观点。

  • 分歧不是冲突,我们讨论的目的不是让对方相信自己是对的,而是要弄明白谁是对的,并决定该怎么做。

如何做到极度开放

  • 结合书中所讲,我个人总结如下:
    1. 认识并记录自己常有的思维盲点
    2. 听他人劝,如果很多可信的人都和你想法不同,那就要想想是不是自己想偏了
    3. 讲证据讲逻辑而不是为自己辩护
    4. 与可信的人一起讨论,真理越辩越明
    5. 冥想(存疑: 作者很推崇冥想,不过冥想有没有效果说法不一)

理解人与人的不同,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理念型的人大略地设想出要做什么,并希望细节型的人自己找到办法,当后者找不到办法时,前者就觉得后者毫无想象力,而后者觉得前者自己都没搞清楚

  • 有时候,我们的分歧并不是因为沟通不良造成的,而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本质上不同才导致了分歧
  • 有时候我们认为别人的决策错的离谱,但实际上他们只不过是依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在做决策,他们有时也会觉得我们离谱,这并不一定真的有谁对谁错之分。我们需要相互理解,从更高层面看待自身,客观地理解事物。
  • 思维方式的不同很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比如左、右脑有分工,有些人是左脑思维,有些人是右脑思维,再比如最近很火的 MBTI 性格测试,每个类别的人做事的倾向性可能会差距很大
  • 作者提到他们常用的测试有: MBTI、职场人格量表、团队倾向简表、分层系统理论
  • 左右脑的不同

无论你要实现什么目标,让合适的人各司其职以支持你的目标,是成功的关键

创意择优的优越性

  • 作者十分推崇他们在桥水实行的共同决策机制,这个方法在书中称为创意择优: 简单来说就是加权式民主,即大家共同决策,但是善于决策的人权重更高。
  • 个人认为这是一种民主的理想状态,在一个小的范围内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主意。这样既解决了独裁一人决策容易犯错的问题,又解决了一人一票不容易达成一致、不擅长决策的人影响过大的问题。本质上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大陆、新加坡的少数精英共同决策类似,邓小平和李光耀也是作者很欣赏的领导人。

从更高维度看待事物的对与错

  • 有些事情,可能即使是可信度高的人也无法达成一致,又或者并没有理论上的对与错,作者提出自己看待这类事情的角度,我个人也比较认可。
  • 作者认为要从大自然进化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事物的好与坏,事情的好或坏不是站在自己、某一部分人的角度,而是整个人类乃至大自然的角度,如果它符合客观规律,能够促成整体的进化和进步,那么它就是好的。

多数人把对自己或者自己关心的人不利的事情叫作坏事情,而忽视了更大的好。

一个东西要“好”,就必须符合现实的规律,并促进整体的进化,这能带来最大的回报

其他感受

为什么需要原则和机器

每一天,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纷至沓来的、必须做出反应的各种情况。假如没有原则,我们将被迫针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以预料之事孤立地做出反应,就好像我们是头一次碰到这些事一样

良好的原则是应对现实的有效方法

如果你有一些好的原则,能够指导你把价值观落实到日常经营决策之中,但如果你没能把它们系统化从而无法有规律地实施,其作用就微乎其微。一定要把你认为最重要的原则变成行为习惯,并帮助别人也这样做。桥水就有这样的文化,我们还设计了一些工具加以推行

  • 所谓原则,我认为本质上就是 总结经验教训 + 人生观、价值观,而所谓机器,就是系统化原则并在生活和工作中实践。

认识自己,了解彼此,相互合作

  • 从作者自己创业的经历以及第三部分他的工作原则中,我感受到了认识自己和他人的重要性,做成大事需要好的团队,成员之间需要能够互相弥补各自的不足,我们在沟通以及合作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对方是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这样沟通起来才更容易,也能少产生不必要的冲突。

用好的心态接受失败和焦虑

  • 要正确的看待失败和焦虑,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新情绪疗法 The New Mood Therapy 是一本很好的帮人摆脱焦虑的书。

在每个投资者的职业生涯中,都有焦虑的时刻,你对未来的期待与真正发生的情况不符,你不知道自己面临的是巨大的机会还是灾难性的错误。

我发现,想要追求卓越,你就必须挑战自己的极限,而挑战自己的极限可能会使你一蹶不振,这将造成很大的痛苦。你会觉得自己已经失败了,但这不一定是失败,除非你自己放弃。信不信由你,但之后你的痛苦将会逐渐消散,你在未来将会迎来很多其他机会,尽管当时的你也许看不清这些机会。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总结这些失败提供的教训,学会谦逊和极度开明的心态,从而增加你成功的概率,然后继续挑战自己的极限

当我开始从理解现实规律的视角看待现实,而不是认为现实不对时,我发现几乎所有起初看起来“不好”的东西,如雨天、缺点甚至死亡,都是由于我对于自己想要拥有的东西持有先入为主之见。我逐渐意识到,我产生这些最初的反应,是因为我没有把事物放到大背景下看待,即现实的构造是让整体实现最优,而不是尽力实现我的愿望

总结

  • 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非常不错的,作者的逻辑非常严谨,可是说是对他一生创业经历的总结和思考,除了本文提到的这些原则,书中还有非常多非常详细的各种原则的阐述,当然,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也不会全部认同他的观点,但是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相信他的原则绝对值得一看、值得我们思考。
  • 第三部分工作原则,由于我并没有很多工作经验,所以共鸣很有限,可能高管们和创业者们会比较有共鸣,希望有机会自己当管理者了能再回来看一遍。
  • 很多原则其实都是很符合我们直觉的大道理,所以并不难理解,但是反思自己,虽然大道理都懂,并没有系统性地记录下来提醒自己,也没有真正地理解,更没有照着做了,而且在遇到相关问题的时候也没有往这些大道理上思考。就比如,大家都知道人和人有不同,但是仔细研究这些性格测试的人就很少,把性格测试的理论应用在生活中就更少,我们有多少的冲突都是因为不理解他人思维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呢?